公告內容

發佈人:政策部主任/黃志宏 公告日期:94/9/28 點閱人數:1950
主題
社會變了 教師調查也變了--轉自立報
內容
社會變了 教師調查也變了
社會變了 教師調查也變了
【記者陳朝政台北報導】社會結構因時光推移而變化,教師身處結構,必然得隨之適應、定位,「現在的社會跟以前不一樣了,老師的角色與意義當然也得跟著改變。」北市銘傳國小的林老師說。

不能管教 夫子難為?

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吳睿穎說,儘管8百多位受訪者中,有近5成認為當老師的最大樂趣在培育人才很有成就感,但仍然有6成9的受訪者表示不想當老師了。人力銀行針對教師辛酸指數所做的調查,顯示有些老師會因為「家長難纏」、「學生難管」而萌生退意。

對於這種現象,吳睿穎認為,現在許多人在談愛的教育,「但我相信人性本惡,教育就是要匡正不良」因此,管教是必要的,否則「家長、學生最大,老師最小」,叫老師該怎麼辦?

一位曾在小學時激烈頂撞師長的東吳經濟系畢業生陳品帆也認為,雖然每個人能接受的程度不同,但或許是「民族性」,華人學生是需要嚴格一點的老師,「像我小5時,碰到那位每天都打的老師,就改正了我的叛逆態度。」他說,每天打,誰不怕呢?

「不見得吧。」銘傳國小不願具名的林老師則表示,在教學現場,當然會有許多抱怨,「主要也是家長與學生的問題。」卻沒聽說過老師就這樣離職、不做了。義方國小輔導室主任蔡玉對也指出,現代的教育情境跟過去不同,但老師都會學習自我成長進行調適,「所以這調查結果與我們的經驗不符」。

輔導角色 符合期待

此外,有部分觀念認為,管教或體罰能夠解決師生間的衝突,林老師則不這麼認為,她說:「就像孔子說的『因材施教』,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同一種做法。」更何況,在偏差行為初期,老師對待學生的方式影響很大,「你很激烈地對待他,學生當然也會很激烈地回應」。蔡玉對另外補充道,根據經驗,同儕間的約束力相當大,「所以透過小型團體的輔導,效果也很好」。

至於遭遇師生、親師衝突的老師,興華國小輔導室主任李金枝則提供她的經驗表示,多參加相關議題的研討會,或是與其他經驗豐富的老師分享教學經驗、模式,「真正有經驗的老師都不會因為這些問題就不做了,他們都是專業中的專業。」蔡玉對笑著說。

有些老師在面對師生關係時,會試圖以輔導者的角色界定自己,那麼老師在學生眼中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兒童福利聯盟針對全台北市高中以下學校學生所做的調查顯示,在教學工作上,老師們的表現已獲得絕大多數學生的肯定,但學生更期待「老師能聽學生說心裡的話」。

「光台北市每天就至少有4起家暴個案!」兒福聯盟執行長王育敏認為,過去賦予給老師的任務除了傳道、授業之外,還有「解惑」,「而這也是目前最需要加強的」,從該調查中即可發現,學生心目中好老師的特質,最重要的正是「慈祥了解學生」這一項。

政策不定 老師焦慮

然而,位在教育現場第一線的老師並非只面對親師、師生等人際關係,還必須接受教育政策的考驗。根據北市議會親民黨黨團所公布的調查,受訪老師中,有7成1不滿目前教育政策,並有6成7憂心未來教育環境。

親民黨團召集人黃幼中指出,老師站在第一線從事教育工作,切身感受教育政策及環境,調查發現逾7成老師不滿意目前教育政策,建請政府教育機關單位檢討及聆聽老師心聲。

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也表示,過去也曾做過問卷調查老師憂鬱指數,結果發現與黨團做的差不多,儘管多元入學目標盼能降低老師壓力,但現階段呈現的恐是加重老師及學生負擔。

台北市教育局科長吳林輝則認為,教改現在仍是進行式,老師難免對未來產生不確定感,希望老師能認同教育改革,如此才能積極參與教改,如有壓力調適問題,可隨時向教育局反映。

此外,受訪者中也有4成6的老師考慮將孩子送出國唸書,理由主要是認為能「提昇競爭力」、「國內教育政策不佳」與「升學壓力大」。柯文賢說,老師考慮將自己小孩送出國唸書的現象一直存在,從調查數據不難發現,目前國家高等教育似乎無法滿足家長、老師期待,建請教育部正視。

分析數據勿忘結構

「感謝各界在教師節前夕,針對教師做了這麼多調查研究,表示對老師的關心。」但全國教師會秘書長劉欽旭仍建議,不僅解釋問卷結果要有邏輯,更不能忘了從大環境來看問題,畢竟「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以1111人力銀行公布的結果為例,劉欽旭指出,從家長來看,因為環境、工作壓力,容易造成與老師溝通上的問題,「這是結構性因素」;另外,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因為學校教育採取績效主義,老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做完行政工作,「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便不容易有足夠時間處理師生關係」。因此,劉欽旭認為,這份調查結果呈現一部分問題表象,但「這些問題應該更細緻地去討論」。

另外,蔡玉對與李金枝兩位輔導主任也針對「教師辛酸指數」調查的抽樣提出意見,她們說,會上網填問卷的老師,大多都是年輕、利用師資培訓多元管道進來的,一旦他們不想當老師,自然還有別的專長,「那些40歲以上、傳統師範體系出身的老師,就不會這樣想」。

劉欽旭也認同,根據經驗,35歲以上的老師上網普及率較低,因此「受訪者可能是新進老師」這原因,或許也影響了調查結果,而由於師資培育多元,「老師在過去是『志業』,現在則可能是『職業』選項之一」的問題,更是隱含在數據背後,無法光從結果得知。
相關網址
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5/09/28/05A09271/index.html


回網站首頁   回此公告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