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內容

發佈人:公關活動部主任/閻玉華 公告日期:97/4/24 點閱人數:1058
主題
轉貼970422台灣立報社論--教育部長的意識形態
內容
教育部長的意識形態

台灣立報社論970422

520後的內閣人事近來引起廣泛關注,其中新任教育部長的人選更是眾所矚目,各界紛紛提出用人標準與推荐名單,我們注意到,包括准閣揆劉兆玄在內的許多人都不約而同地指出:「教育部長不應有意識形態」。這樣的建議無疑出自對這些年來教育部諸多作為的反思,然而,值得討論的是,馬政府要如何任命一個「沒有意識形態」的教育部長?教育部長可能沒有意識形態嗎?
基本上,這個問題牽涉到以下三個層次的討論:何謂意識形態?教育可能排除意識形態的干預嗎?若否,新任教育部長該以什麼意識形態處理教育事務?
意識形態(ideology)一詞誕生於以理性主義挑戰舊有思維與社會秩序的啟蒙運動時代,原意其實是指一種觀念的科學(idea-logy),帶有積極的、進步的意涵,不過自從拿破崙以「意識形態家」嘲諷那些批判其稱帝的學者後,「意識形態」一詞在許多時候也帶有貶義,或云關於意識形態的所有觀點本身就是意識形態的,相當程度可以說明意識形態一詞的複雜性。
無論如何,意識形態既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自然也會影響生活其中的人們,除非我們不參與社會活動,否則人人都勢必有其看待社會事物的觀點與態度,既如此,指責他人的意識形態不正確其實也是一種意識形態,除非未來的教育部長成長於無菌室,否則我們如何要求教育部長不能有意識形態?
接著,教育可能排除意識形態的干預嗎?或許這些要求教育部長不能有意識形態的朋友,他們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教育要中立,教育部長不能以個人意識形態干預教育。」
然而,應該要指出,教育不但難以中立,甚且處處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意識形態對教育的影響,不僅僅侷限於我們熟知並關心的統獨意識形態之爭,說到底,幾個教育的核心命題無一不牽涉意識形態的爭辯:要全球化還是本土化?要公共化還是商品化?國家究竟要為弱勢者或是為優勢階級辦教育?教師要教導學生適應社會或是改變社會?
從這樣的脈絡觀察,斯時台灣總體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推動的方向,乃至於教育資源的分配,大抵就是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反映,以早已開放民間編輯的中小學教科書為例,不同出版商編撰教科書時所採用的觀點與意識形態仍有著驚人的一致性,諸如:美化資本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漠視公民與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強調「和諧」與「穩定」的價值觀等。何以致此?這是因為即便國家不再統編教科書,問題是從課程綱要的訂定、教教科書的編撰、審定、到選用,徹頭徹尾就是不同意識形態的鬥爭,只不過獲勝者總是符合或傾向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罷了。以此觀之,我們與其浪費時間呼籲「教育中立」或「意識形態退出教育」,莫如藉此釐清教育議題背後的政經意識形態,揭露教育與階級之間的關連,進而確保教育的公共性,讓教育重新發揮促進階級流動,而非階級複製的作用。
最後,既然要求教育部長不能有意識形態根本不切實際,又無法排除意識形態對教育的影響,那麼,值得我們關注的其實不是教育部長該不該有意識形態,而是新任教育部長該以什麼樣的意識形態處理教育事務?
我們以為,無論由誰出任教育部長,當務之急絕非急於提出什麼新的教改理想與政策,而是好好停下腳步重新思考台灣教育的走向,以從根本扭轉新自由主義政策下教育商品化的現象,扭轉一味強調競爭力卻忽略教育本質的不當政策,強烈建議新部長上任後應邀請人權、弱勢、勞工的代表進入教育決策機制,參與教科書編審,讓各種教育觀點公平競合,使台灣的教育有機會重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


回網站首頁   回此公告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