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內容

發佈人:總幹事/羅德水 公告日期:96/12/5 點閱人數:1271
主題
有關〞PISA 台灣成績結果〞全教會評析新聞稿
內容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新聞稿

發稿日期:96年12月4日
新聞聯絡人:外事部廖婉如副主任 0952-396-427


教育經費提高、並降低班級人數,才能提升「學生競爭力」-如果你只在乎學生的競爭力的話

日前教育部公佈我國參與2006PISA成績排名,卻未見相關整體報告評析,方向似已有偏!不過,依據OECD與國際教育組織(Education International)歷年追蹤PISA之研究顯示:各國政府對PISA之結果本即多所曲解!亦非我國政府所獨有!如:各國政府通常重視排名,但PISA所提供最重要的訊息卻非排名,而是學生成績背後各項指標與成績的相關性,以及『與資本優勢國家(英、美)課程銜接程度』。惟這些結果,卻也是主政者最不欲公開的內容。以2006PISA我國成績表現為例,其實突顯出我國公部門教育經費支出偏低、班級人數高的問題與我國排名相關。才是我國參與PISA應關注並改進的問題。

全國教師會指出:本次2006PISA主測驗—科學測驗之結果,從第三名至第七名的測驗成績其實並沒有顯著差異,亦即加拿大、台灣、日本、紐西蘭等國表現相近,但和芬蘭與香港卻有明顯差距,因此台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依已參與兩次PISA的其他國家經驗顯示:通常成績佳,政府即解讀國家教育改革或施政成功;成績不佳是教師不夠努力,要汰換!而此次台灣成績雖尚可,以致政府未歸咎教師責任,但前線教師是否可因PISA成績優劣而聯結至教學績效,則早經OECD否認。故全國教師會認為:不論政府或教師不應為此次學生成績居功外,未來不論成績好壞與否,也不希望政客再作前述錯誤之解讀,誤導民眾。基此,全國教師會與國際教育組織針對2006PISA提供其他重要訊息專業解讀與呼籲如下:

一. 錯誤解釋測驗結果和教育現場中某特定制度或對象有因果關係,會導致錯誤的政策方向,貽禍子孫
OECD表示:PISA測驗設計方式無法提供特定變項(制度、教育從業人員…)和測驗結果(學生表現)的因果關係,亦即PISA不能用以驗證政府的教育改革政策、教師的素質與教學方法…等成功與否,因此不能成為批判特定制度或對象的工具。但教育部12月4日發表2006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測驗結果時,卻強調台灣學生科學能力成績在全球排名第四--『成績斐然』;且表示香港之所以能拿下第二名是因其「沒有城鄉差距」。 但全國教師會指出:由OECD提供給該會的資料顯示:香港學生表現的校組間差距和校組內差距與其他國家相較皆偏高。也就是說:香港的學生間表現差異很大,和政府代表的自行解讀明顯相左!
再以日本在2000和2003PISA測驗結果為例,因日本媒體不斷聚焦在總體排名退後,並全面批判鼓勵學生均衡發展、降低學生壓力的「寬裕政策」,致使日本再次走向課程統一與提高學科授課時數的回頭路。但其卻忽略了學生能力表現優異的北歐國家,其授課時數與班級人數少、教育經費投資龐大等條件皆不同於日本。然PISA的排行卻僅讓日本陷入競爭力退步的恐慌,在缺乏教育專業分析的前提下便貿然改革現行教育政策,對國家長期發展以及學生身心造成負面影響。故未來各界應以專業角度解讀並利用PISA結果,使該測驗為國家教育發展提供實質助力。

二. 台灣公部門教育經費低於PISA表現優異國家,若要進步,應增加教育投資
據OECD2006PISA統計報告顯示:各國GDP及教育投資較高之國家,其科學測驗表現成績較佳。另其 2007“Education at a Glance”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各國公部門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台灣4.29的投資比率明顯低於2006PISA表現優於我國的前三名國家,如:加拿大為4.88,而芬蘭更高達6.0。且各國近年來更強調教育是決定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根本而紛紛增加預算時,台灣的公部門教育經費佔GDP的比率卻從2000年始一路下滑,故縱使本次測驗結果尚可,未來也一定會被願意增加教育投資之國家超越。

三. 台灣班級人數過高,影響教育品質
同比本次測驗結果可得:台灣國民中學階段的每班學生數明顯高於2006PISA表現優於我國的前三名國家,如:香港為29.8人/班,而芬蘭每班學生數更達10~25人/班。而台灣公立中等學校班級人數雖從2005年的34.8人降到2006年的34.1人,但相較於前述前三名國家,人數仍明顯過多!全國教師會指出:老師無法顧及個別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學習差異,學生輔導和親師溝通的品質自然亦相對受損!尤其社經背景高的學生因擁有資源較完善,故被影響的程度較小,但對弱勢階級家庭孩子不利,未來恐擴大階級差距、增加社會對立可能。

四. 台灣近年的教育改革成效和學生成績表現並無因果關係
從2003和2006的PISA報告顯示,2006PISA表現前三名國家中,香港學生表現的校組間差距極大,亦即:不同學校間學生的表現有很大的差異(香港有能力分校),而芬蘭、加拿大卻恰呈現相反結果。故可發現不論是主張右派的國家競爭主義或左派的社會均等主義,對學生表現結果都無顯著影響。也就是說,即使強調升學主義和能力分級教學(如香港),總體的競爭表現仍佳,故不能將台灣的成績表現,簡化歸功成近年來從菁英主義走向均等主義的教育改革。全國教師會認為:台灣近年的教育改革,其最大的成就,是對學習資源做比較公平正義的重分配,但部份非專業人士,為逢迎原本趨向功利主義的傳統文化,故誤導民眾以為教育改革可以提升學生競爭力。這種錯誤的連結,才是教改引起許多社會爭議的真正禍源。未來不妨誠實面對,教改或許方能降低爭議性。

五. PISA忽略許多不可測量的教育價值,且會強化我國被資本優勢國家宰制的文化依賴機制
許多政府相信透過PISA這套以資本優勢國家課程為主設計的「公平測驗」,可以測出國家的競爭力。不過,OECD組織雖假以學術研究名義發展PISA,但其背後目的是替資本優勢國家服務。搜尋出和其價值一致、勞動資本廉價的投資市場。因此表面上部分PISA成績表現較佳的國家似可藉此增加國民的就業,並擴大投資市場,但這種飲鴆止渴的代價是必須以犧牲本國文化與課程自主來交換!全國教師會指出:PISA設計的背景與方法,是根據OECD以其西方文化背景設定的教育目標和能力定義所設計的,若完全以PISA作為國家發展方針,將進ㄧ步促使台灣教育文化被西方價值統一,而失去本土主體性和教育發展脈絡。此外,各國教育目標也會因此被限縮至全球化ㄧ元趨勢中,而無法貫徹多元與積極尊重的教育價值。這當然符合以促進全球化經濟合作發展為宗旨的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立意,亦為其為何會積極投入有關教育研究的原因!
台灣政府在近年全球化經濟以及台灣本土缺乏資源的條件下,符應前述資本主義的立場不難理解,但政府忽略的是,犧牲課程自主性來增強外資投資意願的成效並不大,透過全球競試獲取能見度的結果,除了加速高級人力外移、並連帶引發各類勞動爭議外,對小市場規模國家經濟發展負面影響其實遠大於正面效益。故PISA測驗本身的正當性、服務對象…等問題近年受質疑的頻率越來越高,使用者若是只為測驗結果的好壞而沾沾自喜或互推責任,便是誤解了PISA的真正功能。這也是全國教師會與世界各國教育專業組織所憂心的!

總之,本次PISA測驗結果,台灣和表現優於台灣的國家相比,突顯了台灣的公部門及學生平均單位教育經費偏低、班級人數過多等問題,未來當須持續改進方能有所進步。若只用PISA測驗作為教育成果的評鑑方針,對未來國家發展(或競爭)反而不利,且將陷入被英美文化(課程)宰制而不自知的險境。故本會為協助相關主管機關能善用PISA並做出更正確的解讀,未來將行函要求教育部及相關單位效法先進國家邀請本會(教師專業組織)參與我國PISA研究單位,以期建立為台灣教育發展共同努力的良好合作機制。


回網站首頁   回此公告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