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內容

發佈人:政策部主任/黃志宏 公告日期:96/8/31 點閱人數:896
主題
國教課程檢討--媒體報導
內容
檢討課綱結構 自然、社會不必每年都上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2007.08.31 03:27 am


國文不好就加國語課,數學不好就加數學課,目前中小學課程的增刪缺乏全盤規畫。教育部長杜正勝昨天宣布,將重啟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結構調整;未來可望打破目前每年都上自然、社會、健康、藝術、綜合的「直筒式」的結構,低、中、高年級將各有學習重點。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表示,未來課程結構將視年級而不同,低年級將著重基本能力,即語文、數學,到中、高年級再加入不同的學習重點。

台北市教育局去年就決定增加一節國文課,台北縣又決定今年要增加三節國文課,也有人認為數學節數不夠、應再增加,有人建議增加作文課,但增加某一科節數、就有其他科受擠壓,有的學校計畫減少午休、或將下課時間再延後,但都因牽一髮動全身,爭議很大。台北市教師會則建議,應全盤檢討課程綱要。

杜正勝表示,他了解許多學科都要「搶時間」,說自己的科目重要、要延長時間,但要加這裡,就要壓縮其他的;但我國的中小學一年上課兩百天,與世界許多先進國家相比,已是名列前茅,「我們上課比外國學生多,學生成就有沒有更好?值得大家思考。」

杜正勝指出,將委託專業單位進行大型研究,並與國際比較,重啟課程結構的調整與規畫。

潘文忠也表示,未來的課程綱要,不只是訂出什麼時間要把課本第幾頁到第幾頁教完,是著重學生是否已學會各項「基本能力」;拿作文為例,不是一學期寫六到八篇作文,應看學生到底具不具備作文的能力。

美國公立中小學生每年上課只有一百八十天,比台灣少二十天,且小學下午兩點多就下課了;德國的小學也都是下午一點二十分下課,一直到十一年級,每周都還有三天下午一點二十分下課。

【2007/08/31 聯合報】@ http://udn.com/


國教課程檢討 確定不加時數--立報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台灣學生上課日數與時數名列世界前茅,教育部長杜正勝昨日表示,現行國中小課程結構已運作一段時間,應重新思考課表安排,教育部將著手進行基礎研究,配合政策導向檢討課程。

教育部主任秘書莊國榮指出,現行的課程沒必要再增加時數,目前的課程結構屬於「直桶式」,九年一貫教育都是一樣的時數分配,未來將會檢討以更合理的方式,針對各年級需要做彈性調整,現在確定不會再增加課程總時數。

國教司長潘文忠表示,台灣學生上課的日數和時數都排名世界前幾名,但究竟課程結構是否合適卻未有明確答案,教育部已啟動基礎研究,希望能設計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和各校屬性的課程結構。

檢討基本內容 補強能力

他說明,應該檢討的是「基本內容」與「基本能力」的分別,例如數學的課程中有運算的能力,教學生加減乘除,應該探討課程教完後,學生是否真正懂,而不是教完了就好。

至於加強作文能力,應該追求的不是量化的數字,而是寫完作文後,學生是否能夠運用結構與修辭。他強調,學習後是否具備能力,遠比強化內容來得重要。

杜正勝強調,完成基礎研究後,將送課程綱要審議委員會審議,經過討論共識之後才會形成政策,這是一項大工程。

玩社團 從小學開始紮根

很多縣市反映設特殊藝能班問題,杜正勝表示,這部分將會嚴格的審查,學美術、音樂等不一定非得要成立班級,課程中已經有設計,他認為,可以增加社團,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小學就可以開始做,不一定要等到大學才來玩社團。

杜正勝以他山之石為例子,說明國外教育的學習時間遠不如台灣,但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利用課餘時間充實自己,台灣還停留在老師餵給學生知識的階段,學習時間當然不夠。

學生自我學習才是重點

全教會教學研究部主任詹政道說,學生自我學習與老師引導教學才是重點,這兩方面沒有出現,再多的檢討都是空談。

他強調,目前台灣還停留在強迫學習階段,必須經由老師傳達知識達到學習目的,但現今社會知識資訊爆炸,就算像便利商店一樣24小時不打烊也教不完,因此引導學生自我學習才是應該努力的方向。

他質疑:「會不會寫文章,難道都是老師教出來的嗎?」閱讀書籍的多寡才是運用詞彙能力的關鍵,他批評教育部,不能總是做無本生意,這樣檢討課程結構只是大人騙大人而已,對學生沒有幫助,甚至增加更多痛苦。


國中小學生上課時間太長?教育部委託研究
中央社╱中央社 2007-08-30 18:37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三十日電)台灣學生上課時間比外國多,但是否學生學到的知識及各方面的成長更好?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應該重啟對整個課表的思考,任何變革都應謹慎,因此教育部已委託先做基礎研究深入探討;他並鼓勵國中小多元發展學校社團,可籌經費補助學校聘請專業老師。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指出,和國際比較,台灣學不論上課的日數和時數都排在世界前幾名,究竟目前的課程結構是否合適,教育部已啟動基礎研究,希望能在未來設計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和各校屬性的課程結構。

他強調,九年一貫強調是孩子基本能力的學習,教學引導,各年級可視需要安排各年級學習重點,如低年級可能強調的就是基本能力、語文和數學部分,這些可以和彈性時間搭配運用。

教育部主秘莊國榮指出,現行再增加課程時數沒有必要,但各年級要強化的課程不同,因此新研究是要更合理針對不同階段的需要,搭配彈性空間,符合實際需要,這是大家共識。

杜正勝認為,這事茲事體大,應經過專家學者研究,送課程綱要審議委員會審議,及獲得大家共識,現在說會產生混淆。

至於許多縣市反映設特殊才藝班,杜正勝說,這部分教育部審查很嚴格,其實學校可發展多元社團,如體育司最近就在研擬圍棋和舞蹈計劃,各學校可以推展各種體育、藝術等活動社團。


教育論壇:國語加課 教改現形--立報
■羅德水(教師)
為了「搶救學生國語文程度」,台北縣教育局於8月23日宣布將從今年9月開始增加轄下各國小的國語課節數,這也是繼台北市之後第二個即將增加小學生國語節數的縣市。

台北縣市教育局的作法,無疑是為了回應近年來有關學生語文程度低落的聲浪,而加課的決策果然也贏得了憂心孩子國文程度下滑者的肯定。

然而,看似獲得民意支持的加課政策,其實正好讓我們有機會檢視這些年的教改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就政策制訂過程而言,教改的一大理想無非是想要破除過往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與課程設計,因此,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規定,有關各學習領域學習節數與彈性節數之比例與節數,係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權責,各校可依實際情況於彈性節數中發展校本位課程,這也是當初教育行政機關力推新課程時所標榜的重要精神。易言之,台北縣政府在教育局召集的校長會議中「一致通過」增加國語課節數,無論立意如何良善,顯然均已逾越各校課發會權責,不僅嚴重傷害新課程精神,更再次證明基層教師在教改過程的工具性角色。準此,筆者以為,在沒有完整配套前,各校課發會有權經由專業評估決定是否加課,否則只怕今天加了國語課後,明天又得加數學,屆時恐怕只有增加學生留校時間才足以應付。

針對以上質疑,北縣教育局勢必也有話說,因為教育局確實也列舉了幾點必須加課的理由,例如:現行國中小的每週國文節數不僅遠少於九年一貫實施前,也遠低於同樣進行華文教育的中、港、星等地的標準,台灣若不迎頭趕上,學生將來如何與他國一較長短?我們姑且同意學生中文程度確實下降,並且假定節數減少就是主因,問題是,究竟孰令致之?

事實上,早在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初期,就有許多基層教師直指,在課程結構總量管制下,將中文、英文、母語課程均納入語言學習領域,勢必排擠原先的國語課,無奈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當時中央與地方主管機關最常見的說詞竟然是: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多元學習,是引領台灣未來教育發展的課程改革,中小學老師應深入認識新課程精神;言詞中充滿了行政官員的傲慢與對基層教師的揶揄。現在可好了,為了達到增加國語課的目的,當初那些被大肆宣揚的新課程理想短短幾年竟然煙消雲散,如何義正辭嚴地宣示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與競爭力,才是斯時教改的顯學。

從不管基層反對執意推動九年一貫新課程,到現在帶頭摧毀新課程精神;從挪減國語課改上英語及母語,到現在又要強制各校於彈性節數中上國語,雖然極度荒謬,不過卻也十分逼真,幾可說就是十年教改的實況與縮影。許多老師共同的疑問是,這樣草率反覆、橫豎都有一番道理的決策模式,就連一般非專業教育人員也看得出問題,為何就只有教育行政部門不肯虛心認錯?

當我們一面聆聽教育官員有關如何提升學生競爭力的教誨,再回頭檢視他們當年所揭櫫「讓孩子快樂學習」、「尊重多元智能」的教改理想,這樣的成果教無所適從的師生家長如何承受?若說學生程度真的下降了,這些遠離教學現場又習慣高談闊論的決策官員不恰恰是罪魁禍首?

如何提升學生中文程度?國語要不要加課?都是值得討論的教育議題,但總該有人先為錯誤的教育政策說句遲來的道歉吧!






回網站首頁   回此公告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