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內容

發佈人:總幹事/羅德水 公告日期:95/11/29 點閱人數:1079
主題
不適任教師或不適格媒體
內容
各位老師:

近日媒體以大篇幅報導所謂不適任教師新聞,台灣立報今日以社論對不適格媒體提出了批判,請各位卓參


不適任教師或不適格媒體
「曾參殺人」這個典故人人耳熟能詳,也都願意接受這樣一個故事背後所欲傳達的那層意義;但是,「知道」和真正以此為鑑而反身自省,卻是完完全全的兩回事,以致於在現實生活中,各種版本的曾參殺人事件不斷上演,日來的所謂「不適任教師」的報導便是一例。
國內某報日昨在其教育版面上大談「不適任教師」的處理失當,這系列報導主要是以一些例子來說明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但同時卻對於現行相關的教評機制及其作用絲毫不與聞問,甚至在全國教師會的關切和說明之後,依然故我。而這樣的報導方式,終至使得教育部在同日傍晚由政務次長呂木琳召開記者會,說明教育部目前對於不適任教師方式的處理方式。這整個的報導方式及其所產生的效應,活脫就是曾參殺人的「不適任教師版」──說多了就成為事實。
我們並非要否認不適任教師的存在,它的確是一個事實,但是,問題首先在於,各行業中都存在著濫竽充數之流,不適任者絕非教師這一行業所獨有;甚且,雖然缺乏實證之數字,但我們可以合理的論斷認為,(中小學)教師這一行業因為經過較長時期之專業訓練,亦有其訓練之標準與規範等,因此,不適任之比例應該較其他行業為低,那麼,為什麼所謂的「不適任」教師卻要被如此的放大檢視呢?
當然,以上所言並無意為不適任教師張目或開脫,但這便牽涉到第二個問題,亦即,目前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機制為何?所發揮的功能與成效如何?這樣一些制度設計上的問題,遠比舉一些駭人聽聞的「不適任」例子來作為此一新聞專題的討論內容,要來得更有意義與更符合媒體專業所應扮演的角色。但是,我們卻看到在相關的報導中──包括以往對此一問題的報導,卻毫無就此嚴肅進行的論析,反而輕率的以「師師相護」進一步徹底將教師污名化。更有甚者,依據全教會的新聞稿所指出的,這些例子其實絕大多數都是陳年往事,而且早已處理完畢,若全教會所言為真,這樣一些報導雖可能並不觸法,但其作為卻不折不扣的使其成為「不適格媒體」,而其記者與編輯是否也該受「適任與否」之檢驗和公評呢?
作為媒體一員,我們對於台灣的媒體長期以來的表現與所受的嚴厲批評,自是點滴心頭,並願意時時深刻自省。媒體不應只有在遭受外在指責和反彈時,才勉為其難的道歉虛應一番,因為往往傷害已然造成,而且連指責、反彈聲都發不出來的,那是真正的弱勢,傷害就更為嚴重。作為媒體,與作為教師一般,都有嚴格的專業倫理之要求,也都有沈重的社會責任,因此,在鞭撻「不適任教師」之時,我們也可以同時反躬自省一番:這樣報導,我們是不是不適格的媒體?


回網站首頁   回此公告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