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內容

發佈人:文宣部主任/閻玉華 公告日期:95/4/11 點閱人數:1408
主題
410「反對教育商品化」媒體彙整
內容
反教育商品化 親師聯手出擊
【立報記者曾美惠台北報導】12年前的4月10日,一群關心教育的人走上街頭,要求教育改革。12年後,雖已推動九年一貫、多元入學,試圖減輕升學壓力,不過,學費逐年高漲及失業不斷攀升,問題層出不窮,甚至有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繳不起學費而放棄升學。
台北市教師會、教育公共化連線、全國勞動者家長聯盟等多個團體昨天召開記者會,宣示成立「反教育商品化」連線,提出「落實精緻國教」、「反對高學費」及「依法編列教育預算」等三項主張,要求政府重視教育逐漸商品化的問題,將在5月13日到教育部抗議。
家住台北縣鶯歌鎮的邱太太昨天出席記者會,談起家中的情況,淚眼婆娑。邱太太有兩個孩子,就讀國三及小學,丈夫生病且失業,家中全靠她在工廠的每月2萬5千元支撐,應付房租、水電費、孩子午餐費等基本開銷已所剩無幾,「我們的戶籍與我父親一起,不能申請中低收入戶補助,每次繳學費,我們就很擔心。」
教改大遊行至今已經12年,政府未因應近年來生源減少、教育經費短缺、學費飛漲以及教育決策不民主等問題,昨天記者會特別邀請教育商品化的受害者:面臨廢校邊緣的偏遠小學教師代表、弱勢新移民、與繳不起學費的勞工家長現身說法,說明教育商品化如何剝削底層人民的權利。
少子衝擊 教師飯碗不保
台北市教師會總幹事羅德水指出,教改12年,教育品質卻沒有改善,台灣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由於「服務業貿易總協定」將公共服務「自由貿易化」,使過去國家投入國家資源與保障國民義務教育的公眾服務鬆綁,「教育商品化」成為當前政府教育施政主軸,商業在公共教育資源中,成為得利者。
羅德水指出,根據台北市教師會的推估,6年後學生將會減少34萬多人,預估班級數將減少1萬1千多班,超額教師將超過1萬9千多人,屆時這些老師,全都可能被資遣,教育當局不能不重視。
桃園縣教師會彭如玉轉達桃園縣復興鄉霞雲國小教師陳國誌的意見表示,教育部以人數少缺乏競爭、生活適應的角度要求併校,不過,陳國誌認為同儕競爭產生的影響有兩種,一種或許是幫助學生推動自己的力量,不過這是對中等程度、積極的學生,但過度的競爭,卻有可能使中下程度的孩子提早放棄。偏遠地區很多都是隔代、單親教養,未能在家庭中獲得完善照顧,學校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給予弱勢學生更多的照顧,也有機會陪伴小朋友。
裁併小校 孩子離家住校
陳國誌認為,裁併後遺症包括學生必須通勤、住宿,小校裁併將造成學生越區就讀,對於偏遠地區的人,相當不公平。至於提供住宿,陳國誌認為發展中的孩子在情感的依附相當重要,住宿只能提供基本生活照顧,除非家庭的因素,否則不應以學校學習的觀點,提供住宿選擇。
陳國誌認為,政府只想裁併小校,減少支出,但政府不把資源投注在教育上,未來在社會照顧的成本將會提高很多。
南洋姐妹會秘書長吳紹文則代表美濃鄉親參與發言。她表示,美濃鎮平均家長收入3到4萬元,但1個小孩的教育費平均每月就要1萬元,一般家庭難以負擔,過去美濃鎮有公立托兒所,卻因不堪負荷,竟改為公辦民營,結果對中低收入戶不公平,負擔不起教育經費。吳紹文說,教育不能公辦民營,教育主管機關應該重視中低收入戶學童的就學權益。
教育公共化連線成員潘欣榮說,高學費拉大貧富差距,造成社會問題,5年5百億是不民主的分配,資源集中在少數人身上,最後被淘汰的是沒有競爭力的學校、學生及沒有工作權保障的教師。
潘欣榮呼籲七年級學生,勇敢站出來要求政府終止學雜費調整政策、終止學費自由化調整、落實由下而上的師生民主改革及充分提供教育經費。
全國勞動者家長聯盟理事長鍾秀梅則認為,憲法賦與人民享有義務教育的機會,貧困家庭不能因為繳不出學費,而被剝奪就學權益。鍾秀梅主張,政府應全面負擔九年國教學雜費,全面補貼,以確保孩子能公平受教育。
一路看著教育改革,現在積極進行教改總體檢的政治大學教授周祝瑛表示,當年410大遊行的四項訴求「廣設高中大學」、「普設小班小校」、「訂定教育基本法」、「推動教育現代化」,經過12年,後兩者確實推動,並有其成效。
不過,「廣設高中大學」卻讓大學人數攀升,造成高學費、高學費、高失業率等問題。加上台灣技職體系教育經費補助僅有一般大學的6成,更造成技職體系學生享受不公平教育資源,讓技職生越來越弱勢,以後,台灣將不會有像鴻海集團郭台銘或前立法院副院長江丙坤這樣的人才,台灣技職可能面臨危機。
當時要求「普設小班小校」,每班降到30人,不過卻沒有達到。周祝瑛說,不能因為人口減少,經費縮減而影響教育。很多人主張「教育鬆綁」、「教育商品化」、「使用者付費」等觀念,造成城鄉差距拉大,尤其是弱勢及單親家庭的孩子,根本無力負擔教育支出。
周祝英舉例,美國哈佛大學學費昂貴,但卻能提供1/3的中低收入戶學生獎學金或照顧,但台灣的政府及大學卻做不到;事實上,大學學雜費只佔學生每年支出的1/3,學生真正的花費是吃、喝、住宿等生活所需,而政府不重視這些問題,也不承擔起責任,全推給縣市政府。
這些問題談了這麼久,卻未見教育當局回應,羅德水說,因為民意不夠大,他們將號召更多人,首次由教師、家長、教師攜手合作,上街為教育出口氣。

催生反教育商品化連線
2006/4/10 下午 01:39:10中國網路電子報
/記者/曾東信
/編輯/秦子茜
/攝影/邱水文
臺灣自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由於「服務業貿易總協定(GATS)」(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將公共服務「自由貿易化」,使得過去國家投入國家資源與保障國民義務教育的公眾服務鬆綁,「教育商品」化成為當前政府教育施政的主軸,商業從而在公共教育資源中成為得利者。

過往十年的教育改革運動,並未對新自由主義的教育改革方案提出反思與批判,反而是造就「高學費、低就業,原來教育是一場浪費」的荒謬現象。另一方面,2004年繳不起學費的學童高達七萬人,2005 年自殺人數高達4000人,其中有不少跟家庭生計無以為計,學生就學發生困難有關。

4月10日為教改十二周年,台北市教師會、教育公共化連線、全國勞動者家長聯盟一一細說教育權如何讓渡私人利益?教育商品在台灣的現況?教育商品化如何剝奪底層人民的權利?也將催生「反教育商品化連線」。
相關附件一
下載「反教育商品化媒體報導.doc」


回網站首頁   回此公告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