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內容

發佈人:秘書處主任/王秀雯 公告日期:95/4/7 點閱人數:1250
主題
納入指考救公民教育? 全教會、勞家盟公聽會廣納意見
內容
納入指考救公民教育?
全教會、勞家盟公聽會廣納意見

苦勞報導2006/04/05
  在升學主義的主導下,考試引導教學的情況早就是台灣教育界不爭的事實,其中「公民與社會」,在各校巧立名目與投機取巧的方式,由國文、英文、數學等主科的教師「兼任」,多被挪用為上課或考試之用,教育的本質是期望建立有獨立思考的個人,怎麼最主要養成公民素養與人格的課堂時間,會被這樣莫名地轉化、挪用、終致消失;然而教育部長的一句話、欲在九十八學年度指定考科中加入「公民與社會」,這樣到底是公民教育的重新被重視、還是本意良善的公民教育也將淪致「標準答案」的八股科目?三月二日,全國教師會與勞動者家長聯盟在立法院召開了一場「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民教育座談會」,開啟讓不同的聲音能夠彼此聽見與互相對話,要為我們遺失已久的公民教育找到新的出路。

  「看到法國的三一八學生抗爭運動,真是讓我深深地佩服、法國的公民教育是這麼樣的完善;我國從來就不曾有過真正的公民教育,只有規訓(discipline)教育」本次活動的主持人、現任全教會的理事長吳忠泰,用這樣的開場來訴說、台灣過去的公民教育有多麼樣地僵化;勞家盟政策主任陳巨擘指出:在過去白色恐怖的時代,公民教育便是思想教育,公民教育是要培養有參與社會的能力,但是過去的成效、是在政治選舉時選民跟著言論隨風起舞,以及各項政治動員,這樣的結果並不是原初所樂見的。「我們很高興政府官員對於公民教育的重新重視,但是政策該怎麼跟進?難道放入指考是唯一的方法?」教育部的目標雖然有指出「知識與實踐並重」,但是在考試引導教學的趨勢下,造成只有重知識而輕實踐,這樣只是偏頗的公民教育、而並不能培養真正的公民素質。世新大學社發所所長黃德北更指出:「公民教育的本質是在強調理性的思辯、對話與溝通;在目前若不列入考試科目,勢必只會將其更加邊緣化、但若列入指考,台灣分裂的政治認同只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而考試難道不會變成變相的政治忠誠測驗嗎?」道德倫理牽涉到價值的選擇與生活的實踐,並沒有標準答案、要是將其列入考題,標準答案難道不會有政治正確(politic right)的國族意識運作其中嗎?

  在場的與談人,也多從避免培養健全人格的公民教育落入升學主義的方向論述。勞家盟副理事長蔡元鎮與農民聯盟理事長蘇偉碩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知識的生活實用性問題,現今列入考試科目的高深數學與英文、在未來都將有計算機與翻譯代勞,但是我們所流利的閩南語官方卻並不被認作第二語言,很明顯地考試的意義已經脫離檢定的本質,而是藉此建立門檻,達到階級再造的目的,「要從生活中提升公民素養,例如去分析了解法國罷工的本質與意義,那樣思辯的過程比考試的效果會更好」;稻江管理學院助理教授林斌認為,公民教育的核心端在品格教育,尊重不同說法以培養重要價值觀,如社會價值總把罷工事件看成勞方的無理取鬧,但是「罷工也是他們的權力」;文山社區大學主任唐光華則指出,要把公民教育列入考試科目根本是考試引導教學所伴隨而生的迷思,「教育是為知識的啟發而非政治的宣傳,在自由民主的價值下,欲利用考試來得到標準答案,這只是適得其反的開倒車行為」實踐國中社會領域教師閻美瑜提出另外一個方向思考:利用考試提升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是否有適當師資教學?公民素養並不是用考試就能養成的,需要許多參與實踐的練習,奈何公民科的時數極少,理想畢竟與實務難以結合;教育公共化連線代表潘欣榮直指「要是公民教育能夠落實的話,那考不考試根本就沒有意義」我們要的公民是能夠思考事件背後的立場背景與相隨的權力關係;「為什麼只有要考試的科目,才能獲得正常的教學?」中學生學生權利促進會代表陳揚提出這樣的疑問,公民教育是一種實踐,可以藉由校內各種班會、校務會議、校規訂定的議事等環境來提供學生參與的空間與機會,讓公民教育能夠真正的從底層落實,而不再是由上到下的直接支配關係,剝奪學生該受尊重的在場權利、黃德北與台北市教師會總幹事羅德水也都附和這樣的主張,教改也要由最核心的學生教師家長來參與訂定,不能再由上層的一意孤行再使美意反成另一個夢魘。

  有別於現場傾向於反對將公民與社會納入只考項目的論點,台北市復興高中郭老師指出,大多數的人都不了解目前公民教育在學校中實際進行的實況,她以自己在學校的教學為例,指出,曾經在課堂中播放如「WTO為什麼對你那麼壞」這樣的片子,供學生討論,她認為學生和老師有足夠的能力進行判斷,只是在目前已升學為導向的狀況下,公民課程受到嚴重的壓縮,她說,目前只有台北市的公立學校,相對之下還有條件讓公民課教學正常化,有心的公民老師,也才能在課程中有這樣的空間;雖然納入指考難以避免讓公民課的教學淪入由考試引導的狀態,但是起碼比現在好,她認為,在現有的狀況下,這是一種沒有辦法的選擇。

  雖然這只是第一次對於公民教育的討論座談會,但是吳忠泰很高興首次就能激起如此多元且深刻的聲音,公民素養並不是只有在每週短短兩小時的課堂上就能達成,還需要更多公共事務的參與、討論與實踐,除了要在學校體制中建立發展環境外,社會動向的掌握、與良好的批判思考與個人能動性的建立,都是我們社會要共同塑造的大環境,如此內外雙修才能使公民教育完全的落實。

  禮拜天的公聽會,竟吸引了不少記者,奈著性子聽完了大半場,他們關心的只有一件事情:全教會到底支持或反對將公民課納入指考?他們所關心的恐怕不是公民教育,而是動輒觸動政治敏感神經的杜正勝又被哪些人罵了。也許這正道出了我們的公民教育,到底碰上了些什麼問題吧。



回網站首頁   回此公告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