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內容

發佈人:總幹事/羅德水 公告日期:95/1/13 點閱人數:1092
主題
預算權還給人民(賴幸媛2006.01.13中國時報)
內容
預算權還給人民
賴幸媛2006.01.13中國時報

九十五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審查已經完工,在立法院把關的過程中,立委及各黨團共提出超過二千三百件的預算案,創歷年之最,院方聲稱刪減了四百億,也創十年新高。究其實,不過是總預算的百分之二點五;若扣掉軍購部分,則刪減額與去年相差無幾。兩百多位立委,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審查,結果交出這樣「九牛拔一毛」的成績單,殊難令人滿意。
匡正行政部門的施政方向,並合理分配預算資源,本是國會審議預算的宗旨。遺憾的是,立法院雖然逐漸擺脫了「行政院立法局」的汙名,惟其預算審議品質依然遭人詬病,諸如立委在委員會裡無法秉持專業審查原則,淪為菜市場式的任意喊價;朝野協商的決策機制方便了各方利益交換;人情瀰漫而導致撤案妥協大量發生。如此這般,立法院雖然預算審議大權在握,但是否真正將稅金用在納稅人所需的刀口上?究竟為人民杜絕了多少浮濫?實在不無疑問。
這些預算政治的積弊何嘗不是凸顯了納稅公民在代議體制下的無力!「納稅者應有代表」的民主原則發韌於一七七六年美國獨立革命,時至今日,隨著普選制度的落實,納稅人對代議制愈來愈不滿,只因為民意民瘼被「低度代表」,甚至被取代了。例如位居主流的大黨除了在競選期間與選民有所接觸外,其他時間多處在自我封閉的官僚組織中;另一方面,縱使小黨較有能力為邊緣性的群體利益代言,但懼於寡不敵眾,未待表決,即圖謀妥協,以免全輸。換句話說,納稅公民雖然有了選舉權,選出了政黨、政治人物,其代議能力卻愈來愈薄弱。豈不見到,歐美先進國家的選民日益放棄投票,甚至採取抗稅行動,與其說是政治冷感,毋寧是對代議制的厭離。
這種厭離心充其量只暴露了代議政治的病灶,無助於民主正當性的重建;顯然,代議民主迄今仍缺乏自我矯治的能力,唯一可行之道便是擴大議會外的納稅公民參與,讓預算能夠真正取、用於民。
「參與預算制」(participatory budgeting)便是對針對上述困局應運而生,這項嶄新實驗始於巴西愉港市,自一九九○年代起運作,證明讓民眾參與到預算過程確實可行,行之有效,成果斐然。愉港市民透過反覆討論,陳列預算支出清單,讓有限的資源優先滿足了柏油路鋪設、自來水供應等民生設施,杜絕了類如「蚊子館」的浪費。此外,許多研究還指出市政府的稅收呈現了顯著成長,理由很簡單,納稅人一旦認為政府傾聽他們的聲音,並依據其偏好順序籌編預算,當然就樂於善盡繳稅義務,使得實惠可期的公共服務進一步擴大,形成了良性循環的公共治理。
這項「參與預算制」近年來從拉丁美洲開枝散葉到北美與歐洲,參與的層次也從原先的地方提升到中央政府。在此一傳播學習的過程裡,不同的國家與城市發展出不同的面貌,未必完全複製愉港模型,可以肯定的是,這股由下而上的預算參與運動已經蔚然成風。例如愈來愈有影響力的「世界社會論壇」就是誕生於愉港,對「參與預算制」大力提倡,認為是對抗新自由主義的制度創新,尤有甚者,晚近連主流的世界銀行與聯合國經由實證研究也發現,「參與預算制」確實是一種可以兼顧發展與扶貧的良好治理機制。
對台灣而言,參與預算制看似工程浩大、成本難數。殊不知行政部門對立法院進行預算遊說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十分可觀,相較之下,上述考量未免過慮。試看經發會將二度召開,參與人士照例涵括產官學三界,我們只須打破「禮不下庶人」的窠臼,擴大參與面,便可轉化為納稅公民審議年度預算的會議,融合民主發展與經濟發展於一爐,而其耗費成本相信低於現行的方式。
最後,或許有人不幸言中,參與預算的檯子都搭好了,卻不見民眾踴躍捧場又該如何?對此,一百三十萬的愉港人已經做了經典式的演出:參與預算制第一年,參與者僅得七百八十人,如今超過了十萬人之多。可知,如此喜人的民主參與是來自於完糧納稅不落空。(作者為台聯黨籍立法委員)

相關附件一
下載「預算權還給人民(賴幸媛).doc」


回網站首頁   回此公告首頁